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加之近30 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飨读者,以期抛砖引玉。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正一派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若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或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张道陵居鹤鸣山,“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均在其内。《正一法文经》有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斗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这便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