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梅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 继续阅读“风伯”
雨师
雨神亦称雨师,其信仰与风神一样,起源甚古。《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同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汉人在以箕星为风伯的同时,则以毕星为雨师。蔡邕《独断》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为雨师之神。”《易·师卦》曰:“师者众也。”《风俗通义·祀典》称: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为雨师,故以乙丑日祀雨师于东北,土胜水为火相也。可见当时雨神已被列入国家祀典。 继续阅读“雨师”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地狱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北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中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载了“五方鬼帝”, 继续阅读“酆都大帝”
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界”、“灶界老爷”、“东厨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信仰极为昔遍,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十分虔诚。
传说,灶神的最早信仰是与灶的自然属性分不开的,而灶的自然属性则是用火烧煮食物,因此火神炎帝祝融自然而然地成了灶神的总领。据《周礼》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神也。祀以为灶神。”又据《淮南子·时则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或说祀灶是报“先炊”之德。《仪礼·物牲馈食礼》云:“尸卒食而祭熹爨雍爨。”郑玄注曰:“爨者,老妇之祭。”孔颖达疏曰:“老妇,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即为主持灶以发挥其功能的老妇人。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有相当的地位,比渔猎耕战轻的炊事即自老妇来主持,她们执掌着食品的分配大权。由此可见,祭老妇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母祖分食的遗迹。 继续阅读“灶神”
土地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 继续阅读“土地”
城隍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个专门护卫城邦,扶正祛恶,且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的地方神——城隍。
据《北齐书·幕容俨传》记载,城隍神的信仰最初在吴越地区十分盛行,南北朝时正式称为城隍神,唐代时加封爵禄,五代时封侯称王,其庙几乎遍布全国。宋代荣立国家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祭祀。元代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其神为佑圣王,城隍神遂成为封建国家的守护大神。
城隍多为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以其英灵来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故而城隍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霍光、秦裕伯;北京城隍杨椒山;甘肃天水城隍纪信等。
庞玉,庞玉为庞坚四世祖,京兆径阳人,身材魁晤,勇猛过人,精通兵法。初为隋 继续阅读“城隍”
行神
行神,即路神,又称“祖神”。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括密切相关而被祀奉,为“五祀”之一,诸侯称为“国行。”唐孔颖达疏曰:“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之西。”至于所祭路神为谁,历来说法不一。
《轩辕本纪》称为黄帝元妃螺祖。颜师古拄《汉书》说是黄帝之子。《风俗通义》却认为是共工之子修。古人认为外出祭行神可保路谴平安,道吸收民众这一信仰,将其纳入神系,奉为指引人们路谴的保护神。
瘟神
瘟神又称五瘟使者,简称五瘟神。其信仰源于古人对瘟疫的恐惧,《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道教所信奉的瘟神,传说始于隋唐。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隋文帝开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现在空中,距离地面约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种颜色的长袍,手中各执一物。其中一人手执杓子和罐子, 继续阅读“瘟神”
黄大仙
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一位神仙,他就是黄大仙。
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本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的神灵,后被道教所崇奉。近现代,随着华侨旅居梅外,黄大仙信仰也走向海外各国和地区。
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四十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黄初起惊异万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从此,黄初
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终得道成仙。因此,有时也认为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也有说黄大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祀奉他的庙宁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其中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炽盛。
浙江金华黄大仙祠是近几年来恢复开放的道教宫观,其为黄大仙的祖庙。香港的黄大仙祠亦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宫观,位于九龙竹园区,处于闹市,人称“香港第一大庙”,为“金华分迹”而来。祠中供奉的黄大仙,在香港同胞的心目中是一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仙,人说黄大仙对于人们总是有求必应。因此,常常引来无数善男信女对它顶礼膜拜。又因为黄大仙祠处于香港的交通要道,来往方便,所以到此来朝拜的人如潮如涌,终日香火缭绕,热闹非常。
岳元帅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他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其声名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一首《满江红》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传颂。他被奸臣秦桧以“莫颁有”的罪名害死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追谥为“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为“鄂王’。人们普遍敬仰岳飞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赞颂他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更同情他告冤而死于盛年,所以水远怀念他,奉 继续阅读“岳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