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以“道”为核心教理

太上《道德真经》中所概说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称为“道教”,《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类,《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都是因为道教徒要以“道”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太上之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物一切有形的本 继续阅读“道教以“道”为核心教理”

《道德真经》是道教信行的圣典

道教的教理教义,如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根本宗义,皆源出于太上《道德真经》。祖天师张道陵建立道教教团之时,即以五千文(《道德真经》)为圣典,并作《老子想尔注》,阐说道要教旨和修行准则,初步建立起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以“正一”之名来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学说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经典和许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据《道德真经》这部圣典加以充分的发挥,或作必要的演绎。道教尊奉的《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承扬太上《道德真经》的思想,对道教修身体道、精神逍遥、坐忘养生、神仙变化等思想以丰富和阐扬,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学说在后世高道的继承阐扬下,过渡到道教的教义学说,彼此而打成一片。《太平经》以宗教教化而立论,对《道德真经》“道”生化天地万物的创世说和《道德真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教义作了充分阐释。葛洪真人畅玄而讲神仙之术,亦当属于太上道家之系统。《度人经》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主旨,正体现了《道德真经》的根本宗义。总之,道教的教义思想无不根本于《道德真经》,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经》为圣典。

教理教义之分别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不偏离教义宗旨。《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曾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对教理教义的分别,陈撄宁先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陈撄宁先生的这一分别,将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教理教义。从道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度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犹如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根和树干是牢固大树、并使之生命延续和繁荣的主体。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脉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仪式都不能偏离教理这一根本宗义。若我们的信仰和修行偏离了这个宗义,就会被有识之士诉之为舍真而竞伪、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误入歧途。

常清常静则教化自现——谈谈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对古老的道教越来越不屑一顾。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教化天下,而现在的人们对于“清静无为”如何能产生教化作用产生了疑惑,这种疑惑不仅普遍出现在一般社会民众和学术界,在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中也广泛存在。这种疑惑的存在加剧了道教日渐衰微的形势。道教界人士有感于此,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自然界的发展运行是时刻不停的,用进废退是一个普遍的法则。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事物终究要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消亡。道教会不会最终面临消亡的命运呢?

继续阅读“常清常静则教化自现——谈谈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西行心路

漫漫西行路。丘祖走过的路,是一条心路。如今,再走西行路,是探索新的心路。夜读《磻溪集》,静悟祖师心。又温《西游记》,感知那份遥远的艰辛。丘祖为何要西行?我掩卷自问。时空,已经旋转。近8个世纪之前,丘祖是如何决定西行,又如何一步步率领18位弟子行走在陌生的地域上的?我冒昧揣测,一是丘祖体恤民情,二是为了把握弘道之契机,丘祖才不顾70余岁的高龄,历经多年,跨越阻隔,踏上了漫漫西行路。

继续阅读“西行心路”

为人至诚 可保长生——《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的现代意义

很荣幸有机会参与此次的交流讲经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关圣帝君觉世宝训》这部经典。在赏析这部宝训时,认识自古迄今各界为何如此重视此一宝训,尤其着重“仙道贵生”的道教,因为倘每个信众能尽忠孝节义之事,自然可以保命长生,我想这便是《觉世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继续阅读“为人至诚 可保长生——《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的现代意义”

重温并践行“百行之原”的“孝”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话题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字——“孝”,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孝”作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它被重视、被推崇,却从来未间断过。历代以来,对“孝”文化进行阐释的帝王将相、高道大德,不计其数。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就是道教大力推崇“孝” 继续阅读“重温并践行“百行之原”的“孝””

以《太上感应篇》为修道门径

按照道教的说法,出家人与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归阎王爷管,死了以后根据自己的业力一个殿一个殿地过堂受审;道人冠巾出家后归三官大帝管,不仅有三官大帝的护佑,还有历代祖师的加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门弟子,就会得到法脉的传承。反过来说,出家弟子必须好好修行才能得到祖师的加持护佑,如果做的还不如在家人,甚至作奸犯科,不仅会受到阳间法律的制裁,死后三官大帝也不会袒护你,还要被重新打回到阎王爷那过堂,而且罪加一等。如果我们只是口说行善而不身体力行,就会冒犯神灵。所以,出家道人修道要求更加严格,改过行善要比俗家人做得更好,还要焚修香火、修炼心性,在这个基础上诵经、拜忏、打坐、炼丹,才有希望得道成仙。

继续阅读“以《太上感应篇》为修道门径”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