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叶法善,世人常因其一贯的方术实践与唐代道教文化背景,将其与宗教关联。然而,深入剖析其 “善学” 的内核便会发现,这并非依附于某一宗教的教义阐释,而是一套以《易・坤》“积善余庆” 为理论原点,以 “护国、济世、积善、慈孝” 为实践框架,剥离宗教神学束缚、独立自洽的学术思想体系。它跳出了宗教对 “彼岸世界” 的追求,专注于尘世中个体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家国福祉的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 “经世致用” 学术脉络的独特分支。
一、理论根基:挣脱宗教神学,锚定《周易》哲学的世俗智慧
据史料记载叶法善好古学文,十一诵诗书,十二学礼乐,研穷《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 叶法善善学的理论源头,即是《周易》中 “积善余庆” 的哲学思想,而非任何宗教的神学教义。这一源头选择,从根本上决定了其 “非宗教” 的学术属性。《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 “群经之首”,本质是一套阐释宇宙规律、人生哲理的世俗哲学体系,其中 “积善余庆” 的命题,探讨的是 “善” 的行为与个体命运、家族福祉之间的现实关联,既无 “神创世界” 的宗教预设,也无 “灵魂不朽” 的神学追求。叶法善自幼研学《周易》,将这一命题提炼为 “善学” 的核心心法,彻底摒弃了当时道教中 “长生久视”“羽化登仙” 的宗教目标,也拒绝了佛教 “因果轮回” 的神学阐释。
在他的善学体系中,“积善” 不再是宗教语境下 “取悦神明、换取福报” 的功利行为,而是基于对 “人性本善” 与 “家国一体” 的理性认知:善是个体净化心性、突破 “小我” 的内在需求,也是维系社会秩序、滋养家国福祉的外在支撑。这种对理论根基的世俗化改造,让善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桎梏 —— 它不依赖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加持,也不构建虚幻的 “彼岸” 信仰,而是扎根于尘世现实,以哲学思辨为基础,形成了关于 “善” 的独立认知体系,这正是学术思想区别于宗教教义的核心特征。
二、核心框架:超越宗教仪轨,构建 “四维一体” 的实践学术
宗教的重要标志,是拥有一套固定的仪轨制度与信仰仪式,而叶法善善学则完全以 “实践” 为导向,构建起 “护国、济世、积善、慈孝” 四维一体的世俗学术框架,不存在任何宗教式的仪轨束缚。这一框架的每一个维度,都指向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而非宗教式的精神寄托。
“护国” 维度,聚焦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主张以智慧与担当辅助治国理政。叶法善借天文历法之学劝谏君王轻徭薄赋、预警朝政隐患,其本质是将方术知识转化为 “经世济民” 的学术工具,而非宗教徒 “替天行道” 的神学实践。他的 “护国”,不涉及宗教式的 “天命神授” 论述,而是基于对 “国不安则民不宁” 的现实逻辑判断,是学术思想中 “家国情怀” 的直接体现;“济世、积善、慈孝” 三个维度,则分别对应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家庭的关系:“济世” 以医药方术解百姓之困,是学术知识的实用转化;“积善” 以倡导邻里互助涵养社会风气,是学术理念的社会落地;“慈孝” 以奉养双亲践行人伦道义,是学术思想的家庭实践。
这套框架完全摒弃了宗教的仪轨化操作 —— 既无需道教的斋醮科仪,也无需佛教的诵经礼佛,而是以 “具体行动” 为核心,将 “善” 的学术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践行的现实路径。它更像是一套指导个体如何在家庭、社会、国家中实现自我价值的 “人生实践指南”,具备学术思想体系 “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实践可行” 的典型特征。
三、价值归宿:摒弃宗教超越性,专注尘世中生命与家国的融通
宗教思想的终极价值,往往指向 “超越尘世” 的精神追求,而叶法善善学的价值归宿,始终锚定尘世中 “个体生命境界提升” 与 “家国福祉建设” 的双向融通,这是其作为独立学术思想体系的又一关键佐证。在善学体系中,“生命境界的提升” 并非宗教式的 “脱离尘世、获得解脱”,而是在服务家国、造福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心性的澄澈与格局的开阔 —— 通过 “护国”,个体感受到自身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突破 “小我” 的局限;通过 “济世”,个体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实现心性的升华;通过 “积善” 与 “慈孝”,个体在践行人伦道义中,构建起与社会、家庭的和谐关系,达成生命的圆满。
这种价值追求,与宗教的 “超越性” 形成鲜明对比:它不追求来世的福报,只关注今生的作为;不向往虚幻的天国,只深耕现实的家国。叶法善以一生践行证明,善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尘世中找到 “生命价值” 与 “家国责任” 的平衡点,让 “善” 的学术思想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滋养家国福祉的现实力量。这种 “立足尘世、服务现实” 的价值取向,完全符合学术思想体系 “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矛盾” 的本质,与宗教 “超越现实、追求彼岸” 的价值逻辑截然不同。
从理论根基的世俗化选择,到核心框架的实践化构建,再到价值归宿的现实化追求,叶法善善学始终保持着独立于宗教的学术品格。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将哲学思想、方术知识、家国情怀熔于一炉的独特学术体系,既不依附于任何宗教,也不沦为空洞的理论空谈。在当代,重新梳理这套善学体系的独立学术属性,不仅能纠正世人对叶法善的 “宗教化” 误解,更能为我们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俗学术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新的视角 —— 原来在宗教之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孕育着如此注重 “经世致用” 的独立学术脉络,而叶法善善学,正是这一脉络中极具代表性的智慧结晶。